“家風,就是每周挨頓打?!薄凹绎L,就是老公掙錢給我花!”近日,央視節(jié)目“什么是家風”走紅,“家風”再次成為熱點?!爸液駛骷揖?,詩書繼世長”,家風是悠遠綿長的文化傳承,而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傳統(tǒng)家風日漸式微。重塑家風,需要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也要融合現(xiàn)代文明營養(yǎng)。
家風傳承,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面對央視“什么是家風”的采訪,小學生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臺灣小店老板娘是“女生要自愛”;山西村民是“不打架不斗毆,老老實實”;寧夏商販是“誠實守信”;作家莫言是“從家風看人品”……
家風,在人們印象中就是家庭的規(guī)矩和習慣。記者隨機采訪三江學院2011級財務管理班的學生,各種回答五花八門:袁莉莉同學說,我爸的口頭禪是,“不打不成才”;濮薇鶯同學說,我家一條規(guī)矩是,吃飯?zhí)羰尘鸵杉覄?;閆晴同學說,我家有一條“鐵杠子”,絕不允許夜不歸宿;劉旭陽同學說,父母從小教育我,用別人的東西就會欠人情,所以不要輕易接受別人的東西。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成為很多家庭的“家風第一課”。衣食住行、行為舉止,這些常常成為家規(guī)最起碼的內(nèi)容。蘇州從事藝術品投資工作的朱覺說,自己自小在常熟長大,作為普通百姓,她家關于吃飯有三條“鐵規(guī)矩”:筷子不能放在飯碗左邊,筷子不能插在飯碗里,夾菜不能亂翻。另外,如果吃飯吧唧嘴也會被父母狠狠批評。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在規(guī)矩和習慣的基礎上,還要蘊育友善的情感、良好的人格情操。南京70后收藏家萬俊說,自己家風里最重要的一條是“嘴要甜”,見到親戚、鄰居乃至陌生人,都要跟人家打招呼。奶奶從小就給他講過一個“硬嘴彎”的故事:從前一個人嘴很“硬”,到哪里都不問路,最后為了到達目的地,繞了很大彎路。萬俊說,自己平時經(jīng)常出去搜集民間老物件,如果很“夾生”,人家根本不理你,“用現(xiàn)代人的說法,就是溝通能力。不過,溝通從心開始,這份‘甜’不是嘴上抹蜜,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別人?!?/span>
家風的核心是價值觀。記者近日在南京、揚州等地街頭隨機采訪,面對記者“家風核心是什么”的提問,90后大學生孔慶文的家風是“吃虧是?!保?0后白領李翼的家風是“感恩助人”,70后生意人李捷的家風是“禮貌,誠實”,60后高校教師顏麗的家風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中國教育學會家教委常務理事、中國特教博物館館長馬建強教授強調(diào),家風不外乎家庭內(nèi)部個體與群體之間、家庭內(nèi)部與外部社會之間,“要建立誠信、友善、勤勞、節(jié)儉、謙讓等價值觀,這些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實踐性。”
家風式微,功利化傾向難辭其咎
傳統(tǒng)中國式大家庭中,對家族觀念的營造、對祖先的追緬是維系家庭倫常的重要手段,也是家風的重要載體?,F(xiàn)代社會,隨著傳統(tǒng)大家族的解體,家庭成員的流動日趨普遍,尤其是社會價值觀的流變,家風傳承逐漸式微。不久前,學者錢文忠在一場講座中問觀眾,“在座有誰知道自己曾祖的名字?高祖的呢?”對這個問題,現(xiàn)場觀眾大多答不出來。錢文忠說,在以前的老傳統(tǒng)中,“過年要掛祖輩的畫像,兒孫磕頭上供。家中長輩給孩子介紹這是幾世祖,有哪些功德,有哪些美名,留下哪些教訓,過完年再把這個畫像好好地收藏起來?!碑斎唬瑐鹘y(tǒng)儀式我們沒有必要完全復制,但如何傳承家風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隨著社會變遷,一些家訓、家規(guī)早已丟失,甚至連形式也沒有了。在丹陽從事企業(yè)管理工作的劉民華今年43歲,他告訴記者,祖上是100多年前從安徽遷徙到江蘇落地生根的,經(jīng)過幾代人打拼,劉氏到爺爺?shù)臅r候已成為當?shù)赝?。雖然成為大戶,但家風依然是生活節(jié)儉、樂善好施,家里的房子是前后好幾進的宅院,爺爺還特地在家里開設了義學,除了劉姓子弟,窮苦人家無力讀書的,也可以來這里免費學習?!艾F(xiàn)在我也是管理企業(yè),但是和爺爺那一輩人相比,我們現(xiàn)在追求的更多是商業(yè)利益,沒有什么文化上、精神上的追求,相比之下實在汗顏!”
俗話說,“家風敗,兒女壞”,不可否認的是,受到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現(xiàn)在很多家庭的家風出現(xiàn)狹隘、庸俗、功利化傾向。一些家長從小教育孩子“不能吃虧”、“錙銖必較”,在教育孩子“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背后,其實是時時處處“為自己著想”。不少家長甚至用一套庸俗成功學來教育孩子,成功僅僅是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有的家庭甚至鼓勵孩子走上社會后逞兇斗狠,善于鉆營,唯利是圖。家風式微,整個社會的功利化思想難辭其咎,難怪北大教授錢理群感慨,現(xiàn)在很多大學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家風,很多時候與家學緊密相聯(lián)。著名學者吳奔星之子吳心海回憶自己的父親時說,父親并不會特地囑托子女們一些教誨,但是家庭里的書香氣息,通過父親的言傳身教,也深深影響了子女,那就是愛惜書籍、珍惜字紙。最讓吳心海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是,1974年,有人拿了金條過來要跟父親換購一批外國文學書籍,“當時正值‘文革’期間,很多外國文學的書都毀掉了。黃澄澄的金條就放在面前,父親卻一口回絕。他把自己的這些書都當寶貝似的仔細珍藏,堅決沒有答應賣?!备赣H去世后,吳心海仔細保存了父親的手稿、書信、書籍,“連一張紙頭也沒有賣掉過?!弊寘切暮`皣@的是,在他整理、出版父親遺留的一些文史資料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一些文人的后代,往往會選擇在長輩去世后將其手稿、收藏書籍等出售,家學上所承載的家風,自然也就斷裂了!
重塑家風,亟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
在揚州文昌西路上開了一家餐館的80后小伙高遠,最近正在積極相親,他找對象的必須條件是,“人品好”。“網(wǎng)上曾有一句話,說一個人的性格命運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六個人決定,也就是說在你還沒出生的時候,六個本來毫不相干的人就已經(jīng)在塑造你。”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家風,需要一代代人的文化傳承,而其核心,則必須挖掘傳統(tǒng),融合現(xiàn)代,這樣才能重塑健康向上的家風。
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風敦厚尤顯重要。中國傳統(tǒng)家風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由于近代以來的多次文化斷裂,這些內(nèi)容有的被拋棄,甚至于被“掃蕩一空”,而現(xiàn)在看起來,雖然有些具體內(nèi)容有時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也有合理的成分,承載著永恒的文化價值觀?!吨熳蛹矣枴氛f,“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應念物力維艱?!敝T葛亮《誡子書》強調(diào),“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清代政治家林則徐家教聯(lián)寫道:“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則增其過。”如今,這些蘊含著傳統(tǒng)文化的家風,依然有強大的文化穿透力。
家風,當然還要與時俱進,體現(xiàn)時代風貌,現(xiàn)代文明所強調(diào)的自由、平等、個性等都應該有所體現(xiàn)。家住南京奧體的林維先生給記者出示了一張“家庭文明公約”,這張表格針對家里的兒子、爸爸和媽媽,每個人都有一張計分表格。比如對兒子的問題是:起床時衣服是否是自己穿的?今天有沒有挑食?今天寫字、上課時坐姿標準不標準?林先生說,把家風定得這么細致入微,也是想通過這項“創(chuàng)新之舉”來培養(yǎng)兒子點滴的好習慣?!芭囵B(yǎng)好習慣比會做作業(yè)更重要?!北热绫砝锾貏e設計了一條題目,“今天有沒有咬手指甲”,是因為兒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養(yǎng)成了愛咬手指甲的壞習慣,通過持續(xù)矯正,這個習慣已經(jīng)完全消失。
“健康的身體,完善的人格”是林先生的育兒理念,為顯示“公平”,在林家的家庭考核表中,對父母同時也有“考核”選項:“今天上網(wǎng)時間有沒有超過2小時?有沒有在晚上9點給小昕讀故事?今天有沒有鍛煉身體?……”在林先生看來,新時代的家風,應該通過父母的榜樣與表率來激勵孩子,不再是用生硬的教誨,而是通過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既能營造平等、自由的家庭風氣,也能最大程度尊重孩子的性格。
形象地說,家風是傳家寶,也是新風尚。在中國社科院讀博的俞安琴今年30歲,丈夫也是博士,有一個幾歲的女兒。俞安琴對家風深有感觸,“我父母經(jīng)商,克勤克儉。另外,特別重視教育,強調(diào)做人美德?!毙碌臅r代,黃安琴除了要孩子傳承這些優(yōu)良家風,還要注入新的內(nèi)涵。比如說,“不強化各種‘標準答案’,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孩子‘解讀’各種社會熱點,然后自己明辨是非;讓孩子給父母提意見,雙向營造優(yōu)良家風;鼓勵孩子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然后自己去解決問題;要求孩子盡義務,同時追求自己的權利?!奔扔袀鹘y(tǒng)文化魅力,又有現(xiàn)代文明光芒,只有在“不變”與“求變”中互動融合、相輔相成,才能重塑真正屬于這個時代的家風。
(載于《新華日報》),作者 顧星欣 龔 倩 賈夢雨 聞君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