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家的煤炭供應能力一直在增強,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生產了46.58億噸原煤,并進口了4.74億噸煤炭,總計達到51.32億噸,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這一舉措旨在確保國內煤炭供應的穩(wěn)定,希望通過增加產量和進口來控制煤價,避免價格的大幅波動。 細心的觀察者可能會發(fā)現,自2024年第一季度以來,煤炭進口量并沒有減少,也沒有出現進口配額減少的情況,這顯示監(jiān)管調控機制依然在發(fā)揮作用,引導煤炭市場保持平衡,確保煤炭供應充足,價格合理,使得煤炭市場走勢更加可控。 ▲2024年煤價已無法飆升 2、煤炭行業(yè)信息透明化:如果你常常關注煤炭庫存數量,你可能已經注意到煤炭寶這樣的平臺公布了全國主要煤炭港口的每天庫存數據。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平臺開始發(fā)布煤炭行業(yè)數據信息,使各種貨源、庫存和價格信息每天都在網上不斷傳播。相比三年前,這種情況完全不同。過去,煤炭行業(yè)數據是商業(yè)機密,不會公開透露的。過去,煤價大幅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行業(yè)數據不透明,導致產地貨物的流通信息不清晰,從而使得買賣雙方信息存在不對稱。賣家和資本方可以隨意虛構漲價理由或者制造貨源短缺的假象,進而謀取暴利。信息透明化的好處在于使市場更為平穩(wěn)運行,因此還指望價格暴漲暴跌簡直是癡人說夢。 3、供需關系已平衡:供需是煤炭市場波動的核心。經過2年多的市場調整和優(yōu)化,我國不僅拓展了進口煤的供應來源,還引入了更多市場運輸渠道和方式。在過去的兩年中,我國進口煤的來源國和渠道越來越多,全球產煤國家紛紛將自己質優(yōu)價廉的煤炭資源售賣到我國,像去年,我國相比前年,就足足增加了1.7億多噸進口煤,共耗資超過1300多億人民幣。進口煤的足跡已遍布祖國各地。 與此同時,經過這幾年鐵路貨運和倉儲物流樞紐不斷發(fā)展壯大。"北煤南運"運煤專線不斷增加,倉儲基地也在不斷擴建和增加。大秦鐵路、浩吉鐵路、蒙華鐵路、神朔黃線、侯月線等鐵路干線已經成為國家能源保障運輸的主要力量。這些發(fā)展不僅促進了大宗物資的高效運輸,也在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國內運輸效率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了企業(yè)和國家的競爭力。大宗物資“公轉鐵、公轉水”也正助力物流業(yè)降本增效,物流業(yè)的升級重塑了國內運輸格局,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 所以,種種跡象都表明,煤炭供需關系已平衡,2024年煤價已無法像以前一樣飆升,是鐵定的,無論是經濟周期還是歷史機遇都已不允許,畢竟國家背后高人的布局和戰(zhàn)略,是很多普通煤販子想破腦袋也無法看懂的。(楊彬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