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孔子世家》里,記錄著老子送給孔子的臨別贈言。老子說:“送別,有錢的人送財物,仁德的人送教導。我沒錢,就冒充一下仁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
di一句話是:“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币馑际钦f:一個人聰明,明察秋毫,很好。可是這樣的人,往往比那些笨人更容易招來殺身之禍。為什么?因為他好議人。一個人知識廣博,能言善辯,很好??墒撬麉s因此時時處在危險之中。為什么?他喜歡揭發(fā)別人的隱私。聰明會使一個人對別人的缺點一目了然,善辯會使一個人對別人的毛病一針見血。笨人倒并不一定不好議人,不好揭人隱私,而是眼拙、嘴笨,看不出別人的問題所在,無從議起。即使議論別人,也不得要領,不至于戳在痛處。
老子想告訴孔子什么?單純的智力如同沒有柄的刀片,讓握住它的人自己受傷,且刀片越鋒利,人握得越緊,傷得越深??鬃邮形宥居趯W,到此時,三十而立。就是一個聰明深察、博辯廣大的人。老子提醒了孔子,人生有兩個過程:di一個過程是讓自己聰明起來,第二個過程是要善于把聰明藏起來。
接著,老子又對孔子講了兩句話:“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意思是說:做兒子,不要太堅持自己。做臣子,也不要太堅持自己。誰不是別人的兒子呢?誰不是別人的從屬呢?后來莊子直接說,這就是我們“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的倫理之網(wǎng)。在這樣的網(wǎng)里,我們要學會謙恭,學會聽取并欣賞別人的主張,學會服從威。
其實,我一直想把這兩句話中的“子”和“臣”兩個字去掉,變成一句話——“為人者毋以有己”。這不是我自作聰明,刪改前賢嘉言。莊子早就這樣改了,他的句子比我的更簡潔,三個字:“吾喪我?!?意思是:我忘記了自己,處于忘我的至高境界。 吾——即自我的本體,本來的自我。我——附寄于“吾”的自以為是的觀念、知識、經(jīng)驗、是非、好惡等“成見”“成心”?!拔摇笨偸钦诒沃拔帷?,但沒能使“吾”與世界赤誠相見、互相洞開,反而使得“吾”認“我”為“吾”,“我”把“吾”李代桃僵了。所以,智慧的根本在于呈現(xiàn)本來的“吾”,汰除附寄的“我”——吾喪我,與他人赤誠相見。
誰沒有“己”?誰沒有“我”?每個人都固執(zhí)“己”見,每個人都“我”行“我”素,世界將被切割成無法互相包容與理解的碎片。老子的“無己”,莊子的“無我”,是道德的境界。智慧的頭,就是德行。(總公司辦公室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