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span>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生有三子: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不知禮義,所為多不法,屢次受到太宗譴責。次子魏王李泰見太子失寵,就有奪取太子地位的想法,暗結(jié)朝臣以為朋黨。唯有晉王李治循規(guī)蹈矩,彬彬有禮。李承乾見李泰威逼日甚,乃暗結(jié)吏部尚書侯君集等,密謀刺殺李世民奪取皇位,陰謀敗露,被廢為庶人后揭發(fā)李泰的所作所為,李世民徹查李泰非禮不法之事后,召集六品以上官員詢問:“承乾悖逆,泰亦兇險,誰可立為太子?”大家都說:“晉王仁孝,應當立為太子?!庇谑?,李治被立為太子,而李承乾、李泰被終身囚禁?!顿Y治通鑒》記述的這段史實告訴世人,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一母同胞,命運迥異,差別就在于“知禮”與“非禮”的素養(yǎng)。
《資治通鑒·漢紀》載:漢景帝時,太子太傅石奮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于是稱呼石奮為“萬石君”。石奮治家以禮,子孫們在外做官,回家看望他時,他總要穿戴好朝服才接見,稱官職而不呼其名;子孫有過失,他端坐案前不說話不吃飯,子孫們互相批評后,脫了上衣跪下決心改過,他才說話吃飯;子孫們成年后,與他相處必須衣帽齊整,即使在家中也不能稍有差池。結(jié)果,石奮的四個兒子都被訓導成學禮、知禮的正人君子。長子石建為郎中令,經(jīng)常趁沒有旁人時直言不諱地諫勸景帝,言辭激烈,在朝堂上卻十分恭敬有禮,言辭有度,為的是維護景帝威望,漢景帝因此很敬重他。
學者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為說明顏回“不遷怒,不貳過”的不容易,舉了兩個“當皇帝能受氣”的例子加以佐證。di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德皇威廉一世與首相俾斯麥是一對有名的搭檔。德國強盛,靠能臣俾斯麥不夠,還需寬容大度的威廉一世的支持才行。威廉一世沒脾氣嗎?不是,他回到后宮常常亂砸東西以泄怒火?;屎笠姶饲榫霸鴨柕溃骸澳銥槭裁匆苜滤果溎莻€老頭子的氣呢?”威廉一世這樣回答:“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萬人上。下面那么多人的氣他都要受,他受了氣往哪里撒?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當皇帝又向哪里出呢?只好摔摔茶杯了?!?/span>
另一則故事是朱元璋與馬皇后在后宮里聊天,有兩個太監(jiān)在旁邊侍奉著,聊到興起處,朱元璋一拍大腿跳起來說:“想不到我朱元璋也會當皇帝!”手舞足蹈,露出寒微時的樣子,很失態(tài)。聊了一會兒,朱元璋就出去了。馬皇后馬上對兩個太監(jiān)說:“皇上回來時,你們兩個一個裝啞巴,一個裝聾子,否則會沒命的?!敝煸跋肫鹩刑O(jiān)在場,回來見二人一聾一啞,也就算了。這兩個例子事關(guān)遷怒與素養(yǎng),遇到不高興的事情,就把脾氣發(fā)到別人身上,而不是接受下來自我反省,這是人之常情,正如韓愈所說:“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
演員陳道明被稱為“一個只肯在戲里低頭的男人”,他的演技、素養(yǎng)和人品都為人稱贊。他說:“做人的高境界是節(jié)制而不是釋放。所以我享受這種節(jié)制,我覺得這是人生大的享受。釋放很容易,物質(zhì)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難的是節(jié)制?!碧亓ⅹ毿械年惖烂?,以他鮮明的個性,詮釋著節(jié)制之美。
曾見一篇文章描述了在行駛的列車中,忽聽耳畔有人突發(fā)高聲,聲音尖利。轉(zhuǎn)頭看,是身旁的年輕女子,在怒斥一位不留神碰到她的中年婦人。作者說,幾分鐘前在站臺候車時已留意到該女子,因她年輕貌美,身著華服,又化了精致妝容。這樣的美,不但對異性有吸引力,甚至身為同性的作者都十分傾慕。不想她一開口,言語竟然這般粗俗。中年婦人顯然很有素養(yǎng),既不愿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也不愿同她較真,只是在低聲道歉后退在一旁。年輕女子卻不依不饒,聲調(diào)不減,言語也更加刻薄,直到旁觀者看不下去,紛紛勸阻和譴責,她才算住了口。轉(zhuǎn)過頭再去看,依舊怒氣未消的年輕女子,忽地一下,再不見了最初的那份生動和美麗,神情間留下的,有性情的粗劣和素養(yǎng)缺失的蒼白。
有素養(yǎng)的人,即便外貌丑陋,也會非常得體端莊,會令人肅然起敬。反之,沒有素養(yǎng),即便貌若天仙,也只能令人生厭。 (總公司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