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周國平 核心提示 當一個人對人生感到困惑的時候,他就開始進行哲學思考了。 人生價值最重要的是生命和精神,物質欲望往往是社會刺激出來的,而不是生命本身所包含的。 在一個和平的世界上,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過一種小康的生活,足矣。 人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同時擁有豐富的心靈生活。 星星的后面是什么 ——6歲孩童的人生追問 要知道哲學與人生的關系,人生與哲學的一些重要問題,先要了解什么是哲學。以往,很多人對哲學有一個誤會,總覺得哲學這東西很抽象,離大家很遠;另一種看法是哲學很枯燥。我真正領悟哲學是通過自學,而不是課堂上學的。我自己看大哲學家的書,例如柏拉圖、康德、尼采,看了他們的書才明白哲學是怎么回事。簡單地說,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它是鼓勵人去想問題的,真正的哲學是不給你答案的。一個人一旦理性開始啟動了,他就會開始想這個問題,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從我女兒身上可以看得很清楚?!秾氊悓氊悺肥俏覟榕畠簩懙囊槐緯饕菍懰龔某錾?歲,也就是從嬰兒期到幼兒期的表現(xiàn),寫我的觀察、感受和思考。 我女兒在四五歲的時候就提出了大量的哲學問題,有一次她問媽媽:“云后面是什么?”媽媽說:“云后面是星星?!彼謫枺骸靶切呛竺媸鞘裁??”媽媽說:“還是星星?!彼f:“我問的是最后的是什么?”媽媽就說不出來了,因為媽媽認為沒有最后。女兒就感到奇怪了,怎么會沒有最后?她轉過頭來就問我:“爸爸,你看看房間不是有天花板嗎?”她的意思是天也有個頂嘛,她無法想象宇宙會是無限的,宇宙有限和無限的空間問題就是個基本的哲學問題。還有一回,她問:“媽媽,世界上第一個人是從哪兒來的?”媽媽說:“神話里面說是女媧造的?!彼R上就問:“女媧是誰造的?”這個就是哲學的追問,追根究底人類的來源,世界的來源。她還問過一個問題:“媽媽,你說世界的外面是什么?”媽媽說:“外面還有個世界吧。”她就說:“哦,知道了,那是世界的下一曲?!彼犨^CD光盤,知道這一曲下面還有下一曲,她知道世界是層層往外推的,但始終讓她納悶的一個問題就是“世界為什么是無限的”?追問世界的本質是什么,這是一個最原初的,也是永恒的世界問題。兩千年來,哲學家們都在討論這個問題。 時間為什么會過去 ——哲學開始于困惑 “時間為什么要過去?什么是時間?”女兒5歲的時候跟我提出了什么是時間的問題。當時把我問住了,因為我知道時間這個問題是解釋不清楚的。我說:“寶貝,你提出了特別好的問題,但是爸爸說不清楚?!彼f:“你不是哲學家嗎?你怎么也說不清楚?!蔽艺f:“好多大哲學家都沒有搞清楚,爸爸是個小哲學家,就更說不清楚了?!彼f:“不管大小,反正你是哲學家,你就想一想吧?!蔽艺f:“好,我們一起來想這個問題。”然后她真的開始琢磨這個問題,有一天她就跟她媽媽說:“媽媽,我知道時間是怎么回事了?!眿寢屪屗f一說。她說時間是一陣一陣過去的,比如說我剛才說的那句話,剛才還在,現(xiàn)在沒有了,想找也找不回來了,這就是時間。女兒非常準確的把時間一去不復返的性質說出來了,說得很清楚,我很佩服她。過幾天,她又問了我一個問題,她說:“爸爸,這世界的另一個地方會不會還有另一個我?”我一聽這個問題汗毛都豎起來了,我想小小年紀怎么想這種問題,因為這是無解的問題,所以當時我就想打岔,我說:“可能吧,說不定你還能遇到她呢?!彼宦牼吞貏e生氣地打斷我,她說不會的,然后轉過頭去跟她媽媽說:“媽媽,當你老了的時候,在世界的另一個地方,又會生出一個人來,那個人長得跟你完全不一樣,但她就是你?!崩咸?,她講的是輪回呀。5歲的小孩怎么會有這樣的觀念。后來我想起來了,在她三四歲的時候有一次她問她媽媽:“爺爺上哪兒去了?”她有外公、外婆、奶奶,就是沒有見過爺爺,她的小朋友們是有爺爺的。媽媽說:“爺爺到天上去了,變天使了。”她就問為什么變天使了,媽媽說:“爺爺生病了,變了天使病就好了?!庇袝r候我跟我太太聊起以前的事情,她就會問:“那時候我在哪里?我是不是在媽媽肚子里呀?”媽媽說:“那時候媽媽肚子里還沒你呢。”她奇怪了:“那我在哪里呀?”她不能想像有一個時候她是不存在的,媽媽就告訴她:“那時候你是天使,你在天上?!彼驼f:“哦,那時我還在天上,我還在選媽媽呢?!边@個很詩意,慢慢地她就形成這樣一個想法了:人出生以前是在天上,是天使,然后出生了就到地上來了,成了人,死了以后又要變天使了,又要到天上了??墒堑搅颂焐弦院笫遣皇沁€會回來呢?實際上她腦子里在想這個。我說這些是想說明實際上哲學真正的根本問題,比如生、死,哲學的大問題包括對世界的理解、看法、對人生的追問,其實都是很自然的。 有人會問:“你孩子這么小就想這些問題了,是不是受你的影響?”其實,我在家里從來不談哲學問題。有一本書叫《孩子都是哲學家》,這個命題我是完全相信的,當一個人的理性開始覺醒的時候,他就會遭遇這些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追問實際上就是真正的哲學。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們都說過:“哲學開始于猜疑”。當一個人對人生感到疑惑、困惑的時候,他就開始進行哲學思考了。哲學可分為兩大領域,一個領域是世界觀,對世界的思考;另外一個領域就是人生觀,對人生根本問題的思考,我今天主要是談談對人生根本問題的思考。 人活著到底有什么意義?怎么活才實現(xiàn)了生命的價值?具體說來可以包含三個問題,第一,人怎么樣過一輩子才是有價值的,才是讓自己滿意的。西方哲學只會討論一個問題——什么樣的生活是好的生活?這個“好”實際上是指一個令人滿意的幸福生活,即幸福觀的問題。第二,人怎么樣過日子是正當的、對的、應該的?這個含義實際上就是道德,怎樣活才像人,才是高貴的,道德和信仰問題是連在一起的。第三,有人提出來,人總是要死的,最后什么都變得虛無了,那到底還有什么意義呢?這就是生死問題,它追問的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人生哲學的問題包含幸福、道德和信仰、生死問題三方面。 怎樣活著才快樂 ——幸福的定義 由于時間有限,我就談第一個問題,幸福問題。人怎樣活才是讓人滿意的,才是幸福的,生活質量才是高的? 其實,我覺得人和人的區(qū)別就是價值觀,不在于外在的區(qū)別,而在于人生中你到底看重什么了,你是為什么而活的,這才是最重要的。那么,人生中到底什么東西才是值得我們珍惜和追求的呢?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我認為,是兩個東西,一個是生命,生命是人生一切價值的基礎,是最基本的價值,沒有生命什么都是空的,所以,在遇到災難的時候,我們一再強調的是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其實不管有沒有災難,這都應該是社會的共識,是最基本的價值觀點。另一個寶貴的東西,人區(qū)別于其它生物、動物的最根本的是精神世界。所以,人生價值最重要的是生命和精神。我可以簡單地把“幸?!笨s成“快樂而有意義”,實際上對于幸福觀,哲學史上有兩派觀點:一派叫做快樂主義,他們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中國比較激進的是道家,他們講的是生命的快樂,古希臘的伊壁鳩魯是西方快樂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到后來基本上是英國哲學家傳承的脈絡;另外一派叫完善主義,他們認為幸福就是道德上的完善,或者是精神的完善。完善主義在西方的代表是從蘇格拉底開始的,到古羅馬的士多歌學派,德國尤其以康德為代表。中國強調道德完善的是儒家,孔子就是強調人生的價值在于道德的完善。而我發(fā)現(xiàn),這兩派代表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他們都更加看重精神的快樂。 如果說幸福就是快樂的話,這種快樂可以分兩個層次,一個是生命的快樂,一個是精神的快樂。在生命的快樂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區(qū)別兩個不同的東西,一個是生命本身的這種快樂;另外一個是物質欲望的滿足。很多哲學家尤其是古希臘的哲學家、中國的道家都一再強調,物質的欲望往往是社會刺激出來的,而不是生命本身所包含的。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比如二三十年前,我們誰家想著要去買小車?那時候中國人還不能自己買小車,大家都是騎自行車,現(xiàn)在不一樣了,好像沒有車就不對了,而且還要比誰的是好車。這種欲望是怎么來的?是人和人比出來的,并不是生命本身所需要的。當然,物質的滿足也會帶來一點快樂,但是我覺得這種快樂是很膚淺的。 生命本身真正需要的那種快樂是特別深刻的,是巨大的,在這一點上我特別欣賞中國道家的思想,中國道家強調“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喜,就是說本來的生命要把它保護好,不要讓物質的東西去侵害它。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不要失去性命之情,性命是本來的生命、真實的生命,生命本來的感受不要去損害它,把自己迷失在物質里面,迷失在社會世俗里面,像這樣就顛倒了。不過,這種情況在我們現(xiàn)在是比比皆是,對物質的追求、物質的消費享受……其實這些根本不是生命所需要的,但是很多人就是為奢侈的生活忙碌一輩子,很少真正想到為自己的生命做點什么。 金錢對人生的影響有多大 ——比爾·蓋茨的幸福 其實,生命對于物質的需要是有限度的,基本上生活過得去就行了,再多的東西、再奢侈的東西,實際上也是累贅,對生命本身的幸福并沒有增加什么。那么,生命本來的需要是什么呢?我覺得是古老而又平凡的東西,但是它們是永恒的,譬如對健康的需要。托爾斯泰講過一句話,他說,真正的物質幸福對于個人來說不是金錢,而是健康,對于人類來說是和平。我覺得他講得特別到位,對于個人來說錢再多而沒有健康,那就全都是空。而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于健康非常重視,非常注意養(yǎng)生,書店里最暢銷的書都是養(yǎng)生一類的,有本書叫《把吃進去的病吃回去》,暢銷得不得了,連續(xù)幾個月排暢銷榜第一,另外還有《求醫(yī)不如求己》、《養(yǎng)身守冊》、《身體使用守冊》等都特別暢銷。我覺得這樣也不正常,對健康的那種關注有些過頭了。這說明大家的心理很緊張,對健康的問題很緊張,把精力都用在這個上面了。 本來人有個健康的身體是為了享受生活,結果卻把健康本身作為一個花很多精力去小心保護的東西,這種心理就不健康了。其實,我覺得心態(tài)好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生命需要安全感,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主張的幸福就是快樂,他強調人應該追求快樂,但是這種快樂的定義是身體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也就是身體健康、靈魂寧靜。伊壁鳩魯主張人可以去追求快樂,但是一定要理性地去追求快樂,你不要為了追求一種快樂埋下了更大的痛苦的禍根,結果得到的是更大的痛苦,要想得長遠一點。 人生主要是由平凡的生活組成的,有了這些平凡的生活,人類就能延續(xù)、發(fā)展。我們把歷史上的時代分成亂世、治世,亂世指的是兵荒馬亂、妻離子散;治世是指好的時代,安居樂業(yè)的時代。如果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不能讓人民安居樂業(yè),這個國家的制度就是有問題的。從個人來說也是這樣,最后還是要落腳到平凡的生活中來。法國有一個哲學家叫蒙田,他說過一句話:“一個人能夠和家人和睦相處,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比蚴赘槐葼枴どw茨有一張照片,是他抱著當時兩歲的女兒,下面貼了一行字:只有在這時候,我才感到最幸福。我相信他講的完全是真話,這種對孩子的感情、親情所帶來的快樂真的是生命根底里的東西。 德國有一個作家叫伯爾,他有一篇小說,講的是一個發(fā)達國家的旅游者到意大利去旅游,到那里以后,他看見海邊停了一條漁船,船上有一個青年漁夫躺在上面打瞌睡,他就給他照相,相機的“喀嚓”聲把漁夫給吵醒了,然后他就跟漁夫聊天,他說:“你不應該躺在這上面曬太陽?!睗O夫就問他:“我應該干什么?”他說:“你應該出海去打魚?!睗O夫問:“然后呢?”他說:“然后你就把魚拿去賣掉,可以得到錢啊。”“然后呢?”“然后你就用這些錢買一條更大的漁船啊?!薄叭缓竽??”“然后可以打更多的魚啊?!薄叭缓竽??”就這樣一直問下去,問到最后,他說:“你可以買一條最現(xiàn)代化的漁船。”漁夫就問:“然后呢?”旅游者就說:“然后你就可以躺在這兒曬太陽了?!睗O夫說:“用不著,我現(xiàn)在就可以了?!边@說明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金錢只是一個手段,是為了讓我們的生命得到滿足的途徑之一。但是往往有人迷失在追求手段的路途上了,忘記自己本來的目的是什么。金錢不是最好的東西,生命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才是最好的東西。套用托爾斯泰的話:我幸福的目標是“在一個和平的世界上,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過一種小康的生活,如此足矣?!?/span> 一個人要真正活得幸福,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就是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對它是很感興趣的,那個時候你的智力、頭腦是開動的,在做事情本身的過程中享受到了動腦子的創(chuàng)造性的快樂,還有智力的運用和生長的快樂。一個人怎么樣才算在這個世界上有事業(yè),我認為有兩個標志,一個是真興趣,不是因為這件事情給你帶來的附加的報酬、地位、名譽等等,而是這件事情本身給你帶來的最大的快樂;另一個,有意義感,也就是通過做這件事情讓你感到了有價值、有意義。 另外,擁有豐富的心靈生活也是幸福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怎樣才能有豐富的心靈呢?我是主張兩個途徑:一個是閱讀,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中國本來是個讀書大國,以前不讀書的人是做不了官的,現(xiàn)在提倡辦學習型的組織,做學習型的官員和企業(yè)家,我覺得這個很對,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人的精神素質和閱讀關系確實很大。我發(fā)現(xiàn),那些真正大有作為的人都是愛讀書的人,是終身的讀者。溫總理曾經談過,他在大學的時候,一共有36門課,他用一半的時間來對付那些課程,用一半的時間來博覽群書,而且到現(xiàn)在一直堅持讀書,并且堅持做筆記。如何讓內心豐富起來呢?我主張大家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比如我自己,從5歲開始寫日記。一開始很幼稚,因為那時候還是比較窮的,很難得吃到一些點心,那會兒爸爸經常帶我去他同事家作客,主人就會拿出些點心來給我吃。吃了以后我就想,過了幾天就忘了,不就白吃了嗎?我得把它留住,所以我自己弄了個小本子,哪天在哪兒吃的什么好東西都記下來,然后平時沒事的時候翻出來看看,把它留住。我通過寫日記留住了生活中很多好滋味,這些好滋味就不僅是那些點心了,是人生中的各種感受。 (載于《新華日報》 推薦人 聞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