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span>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span>
以上文字,朱熹注“傳之七章,釋正心修身”。
曾子列舉四種“身有”,即言行中表現(xiàn)出來的四種狀態(tài):忿懥,恐懼,好樂,憂患。(懥,音至,怒;忿懥即憤怒。樂,音要,愛;好樂即喜愛、喜好。)程頤、朱熹認為,此處“身”應(yīng)作“心”。原文內(nèi)在邏輯很順當,改動后反倒不清楚,故不改為是。
四種表現(xiàn)皆“不得其正”,不得心之正,都不是正心的表現(xiàn)。換言之,心正則不會表現(xiàn)出憤怒、恐懼、愛好、憂患。似乎不好理解,這緣于曾子論述的欠缺,即他沒有明確區(qū)分四種表現(xiàn)的正與偏。也就是說,四種表現(xiàn)都有合理不合理、恰當不恰當?shù)牟顒e。曾子實際要說的是不合理、不恰當?shù)膽嵟?、恐懼、愛好、憂患。
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即使圣賢亦如此。本能的喜怒哀樂情緒外顯為實在的喜怒哀樂言行,有可能發(fā)生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造成沖突或災(zāi)難。這是因為情緒發(fā)泄的時機、場合、對象有偏差,對不上號;也因為情緒發(fā)泄的程度失控,過于強烈。所以,本能的情緒雖有天然的合理性,卻也不可隨便發(fā)泄,而要受理智的控制。情緒與理智都屬于心,而所謂心正,首先就是二者各在其位,各有其責(zé),相互關(guān)系準確。具體說,情緒是基礎(chǔ),理智為主導(dǎo)。
其二,更重要的是,二者均應(yīng)處于正確的價值體系之中。在孔子、曾子看來,以善為根本、為目標的大學(xué)三綱就是最高價值標準。因此,所謂心正,就是情緒與理智都符合仁、義、禮、智、信等諸多道德信條的要求。講心正之下的情緒問題,與前文“誠意”密切相關(guān),十分微妙,當深入體會。
“心不在焉”,說的是心不在正位,即心思不分善惡,不辨是非,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態(tài)。結(jié)果就是眼睛雖然在看,卻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耳朵雖然在聽,卻聽不到聲音的真諦;口舌雖然在吃,卻吃不到食物的真味。說句刻薄的話,心不在焉的人無異于行尸走肉。視、聽、食這些眾人皆有的日常行為,都能反映出心的功能與作用,遑論其他的言與行?
修身,就是所說所做都能中規(guī)中矩,恰如其份,恰到好處,實現(xiàn)良好的客觀效果。若要如此,必先正心。心不正,便會隨性而為,甚至任性妄為,自然也就談不上修身了。
(總公司辦公室摘錄,作者:白子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