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span>
朱熹注以上文字:“傳之八章,釋修身齊家?!?/span>
曾子列舉了人的五種自然表現(xiàn):一. 對于自己親近的愛慕的人,會有偏向;二. 對于自己輕賤的厭惡的人,會有偏向;三. 對于自己畏懼的尊敬的人,會有偏向;四. 對于自己同情的憐憫的人,會有偏向;五. 對于自己傲視的怠慢的人,會有偏向。
辟,通僻,不正而偏。偏心、偏見、偏袒、偏向等等,皆曰辟。曾子所述是一種溫和的批評,冷靜客觀,細致周全,幾乎概括了世間所有人。細察,偏心其實就是私心。執(zhí)著于個人情感,言與行不可能不發(fā)生偏差。
曾子進一步分析說,喜愛一個人而又清楚(否定)他的毛病,討厭一個人而又了解(肯定)他的優(yōu)點,能做到這樣的人天下少有。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辯證的頭腦和眼光,看待他人都會主觀、片面。
曾子的批評針對“齊家”而言,也就是說,沒有修煉、修養(yǎng)好自己,懷有私心而不能公正、全面待人接物的人,是不能管理好自己家庭與家族的。曾子又舉出當時流行的一則諺語,佐證和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古諺直譯為:人們看不見自己兒子的過錯,看不見自己莊稼的豐茂。換一種直白的說法,其意就是:兒子是自己的好,莊稼是別人的好。“人莫知其子之惡”,這樣的父子關系、家庭氛圍極不健康,其家之必然敗落可想而知?!澳涿缰T”則有新的揭露和批評價值。羨慕別人的心態(tài),不足為奇,但它有一種可能的趨向是變成貪心。從羨慕到貪心,只有一步的距離。偏愛不足取,貪婪更可恨。
忽然想起一則不登大雅之堂的現(xiàn)代民間諺語:兒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若仿古諺的文雅表述,則是: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妻之美。本文感興趣的是,人性中或善或惡的諸多方面,兩千多年來一脈相承,甚至敘述的邏輯與語言亦大體相似。古今兩則諺語,可以成為文化連續(xù)性這一重大話題的小小注腳。
“家齊”的核心表現(xiàn),一是規(guī)范,二是和睦。如果家長或族長懷有私心、貪心,所說所做欠妥,那么他所主持的家庭或家族必定矛盾重重,甚至沖突不斷。所以,要修身,端正自己的言行。另外,不僅家長或族長,所有其他成員亦必如此,方可上下左右一團和氣,其樂融融。(總公司辦公室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