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提精神的多,提利益的少。但如果企業(yè)沒有發(fā)展,沒有不錯的待遇,估計是留不住任何人的。 原文:李悝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中之者勝,不中者負。”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休。及與秦人戰(zhàn),大敗之,以人之善戰(zhàn)射也?!俄n非子:內儲說上》 大意:李悝任魏文侯的上黨太守,希望百姓都善于射術,便下令說:“如果有些似是而非的訴訟案件難以決斷的時候,就令他們比射箭,射中的就勝,射不中的就負”。命令剛一下達,人們都日夜不停的練習射箭。等到與秦國交戰(zhàn)時候,大敗敵人,就是因為人人善射的原因。 所以,韓非總結說“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如果獎賞太少,又不一定能得到,部下便會喪失活力,如果獎賞豐厚,且確實可能獲得,那么部下一定會拼命努力。獎賞有保證才能提高士氣。) 讀書體會:李悝這招看著眼熟吧,兩千多年以后同樣是一姓李的將軍—李云龍同志用過:為了讓戰(zhàn)士們練兵,殺了豬讓炊事班煮了,熱氣騰騰的,在當時那個吃飯都不飽的年代,那才叫誘惑。讓人扔手榴彈,誰能扔到那個筐里就可以吃肉,當然還有其它強項的也可以吃肉,達不到,怎么辦?對不起,到一邊聞味兒去。于是,李云龍手下的兵,個個軍事技術過硬,嗷嗷叫…… 如何提高部下的士氣呢?這是組織管理的重點,也是古往今來令領導者頭痛的問題。根據西方的“期望理論”,提高士氣決定于三項要素的乘積。就是一、成功的機率;二、報酬的確實度;三、報酬的魅力;說通俗點也就是獎勵要“看的見、摸的到、能實現?!?/span> 所謂“無利不起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谶@種想法,領導者以賞罰控制人,駕馭人。我相信確實有為了遠大理想而舍生忘死的人,也相信那些想吃肉的李云龍的兵們都想把日本鬼子趕出去;但不能否認,利也是人類行動的一大動機。與此故事相呼應還有一故事:楚漢爭霸時,投靠了劉邦的陳平對西楚霸王項羽的評價:大意是項羽表面上很愛他的士兵,他的士兵生病他也會因此落淚,但當他要獎賞他的將士時卻特別吝嗇,手里拿著發(fā)給下屬的“印鑒”(相當于公章、任命書)連印鑒的角都磨光了,卻遲遲不肯發(fā)下去。下屬得不到應該有的賞賜,就會覺得他并不是真的愛惜他的下屬,連看見士兵流淚的事也顯得虛偽了。時間一長,英雄的“本色”會被下屬看的很清楚,跟著他的人越來越少。 現在有個有趣的現象:企業(y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候,不管企業(yè)領導人是如何完成原始積累的,你去看看他們的宣傳,都在提用“好的企業(yè)文化吸引人,以精神鼓舞人,以良好的發(fā)展前景留住人”。提精神的多,提利益的少。但如果企業(yè)沒有發(fā)展,沒有不錯的待遇,估計是留不住任何人的。除了老板外,如果某天一獵頭公司打電話給你,“有間公司準備以您現在兩倍的offer,請您去做某某總監(jiān)。”您還坐的住嗎? 義者,利也。義不過是將來的“利”。外交上都在講沒有永運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何況企業(yè)和人之間。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連霸王這樣這么有個人魅力的人,下面的人都會因為利益而背叛他,那么不愿意拿出有競爭力待遇的企業(yè)家,背叛的人還會少嗎?所以,還是要向李悝和李云龍同志學習,讓你的下屬“跟著你有肉吃”,還有不打勝仗的道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