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行為先,意思是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行動起來,強調的是不要拖沓,立即行動。再美好的藍圖,如果沒有實打實的行動去落實,也必將是空中樓閣,更遑論將“規(guī)劃圖”變成“施工圖”,把“施工圖”變成“實景圖”。 行,象形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是十字路口。《說文解字》解釋為“人之步趨也”,指人們在路上走或小跑,引申為道路、走、行動等義?!盾髯印分姓f“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意思是路程即使很近,不走也不能到達,事情即使很小,不做也不會成功,強調了行動的重要性?!蛾套哟呵铩酚涊d,梁丘據(jù)認為他到死也趕不上晏子,晏子則回復“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自己也沒有比別人特殊的才能,無非是“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行動的腳步從未停止。 賢哲有言,“行動是唯一能夠反映出我們精神面貌的鏡子”?!兜赖陆洝穼Υ擞蟹浅P蜗蟮目坍嫞骸吧鲜柯劦?,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奔缈肛熑闻c擔當,面對機遇與挑戰(zhàn),有的人實干為先,篤行不怠;有的人將信將疑,消極觀望;有的人麻木不仁,無動于衷。可見行動不僅是一種態(tài)度,也折射出不同的作風。 明人劉元卿在《賢奕編》中講了一則小故事:有兄弟倆見天空中有大雁飛翔,便爭論究竟是煮著吃還是烤著吃,等到得出結論時,大雁早已飛走了。歷史上也不乏清談誤國的例子。西晉名士王衍崇尚虛浮,終日空談,誤國誤家誤天下,面對危難還在推卸責任,臨死之前感慨說:“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反省自己平時如果不崇尚浮華虛誕,全心全意匡扶社稷,也不至于淪落到如此下場。時難得而易失,以空談應對危機,以虛行敷衍機遇,王衍最終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毙袆营q豫不決就不會有功效。而猶豫是因為在面對困難、作出選擇時顧慮太多、患得患失。一般說來,做事總是有風險的,有些事情是硬骨頭,牽涉面廣,不好啃,但看準了就要迎難而上,勇于任事,一以貫之抓到底。據(jù)記載,鄭板橋在濰縣為官時,正遇上荒年,百姓流亡,他果斷下令開倉救濟災民。有人勸阻他這樣有違程序,鄭板橋說,都到什么時候了,要是層層向上申報,耽擱時日,而老百姓正在等米下鍋,如此怎么活命?要是上級降罪,我一人承擔。因此說干就干,救活了上萬人。在百姓處于危難之時,鄭板橋無私無畏,挺身而出,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知其難為而為之”,值得我們深思學習。 “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為政者要當行動派,說一千道一萬,不如甩開膀子、做出樣子。要想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就必須用行動說話,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拼、去干、去奮斗。領導干部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既當“指揮員”,又當“主攻手”,就能不令而行,勇毅前行,就能激發(fā)出萬眾一心的力量,克服任何艱難險阻。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當下,我們正闊步走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錨定戰(zhàn)略目標,不圖虛名、不騖虛聲,只爭朝夕、實干為先,一張藍圖繪到底,不見成效不罷休,我們就一定能夠爬坡過坎,攻堅克難,把各項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 (總公司辦公室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