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精神世紀交響曲 序曲--追問生命 19世紀末,南太平洋塔希提島,金色的落日下,孤獨而苦悶的高更站在懸崖上,面對浩淼大海和無邊蒼穹,伸開雙手,發(fā)出關于人對生命意義那三個驚世駭俗、回響百年的終極追問: ——我是誰? ——我從哪里來? ——我到哪里去? 這是渺小生命面對浩瀚時空的困惑與迷惘,是內(nèi)心世界與客觀外在強烈沖撞發(fā)出的悲鳴和嘆息,是個體無法融入群體帶來的無助與沮喪。 人類,一直生活在這個生命有無意義的巨大問號中,苦苦尋找著答案。 在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暮年之際,著魔般一遍遍自問:“我的生命意義何在?” 在德國,叔本華悲嘆:“只有欲望是永恒的,人生沒有意義。” 在中國,屈原彷徨山澤,一連發(fā)出173個問題叩問上天。 陳子昂感于浩茫宇宙下生命之短促,世事之不測,壯志之難酬,留下千年的孤獨郁憤:“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在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中,觸摸到人類難以擺脫的絕望與憂傷;依然可以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中,感受到人類不屈于命運的掙扎與反抗。 我是誰? 我從哪里來? 我到哪里去? 生命意義何在?誰能給予解答? 中國的一位普通士兵,對此給出了完美的答案。 他說:“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他以平凡的人生實踐,將短暫變?yōu)橛篮?,將渺小變?yōu)閭ゴ?,將有限化為無限,矗立起人生價值選擇的最高坐標,展示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鮮活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永久地召喚著人們的心靈。 他的名字叫雷鋒。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向全國人民發(fā)出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 這個22歲的年輕生命,用七個普通音階,譜寫出一曲絢麗多彩的曠世絕響——雷鋒精神世紀交響曲。 第一樂章——中國精神的天空 這是一部挺立著中國脊梁的偉大交響。 雷鋒,就是這部偉大交響的第一小提琴手! 他,佇立在那里,目光清澈,從容堅定地拉出第一主題-- 對國家、對人民,對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對需要幫助的弱者,滿懷愛心,給予幫助,并從中獲得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和幸福愉悅的滿足。 ——這蓬勃向上的交響曲,綿厚悠長。從容,溫暖,高貴,彌漫著莊嚴的氣息,閃爍著神圣的光輝。 它召喚著,引領著,弦樂和管樂應聲相和。 ——這蓬勃向上的交響曲,噴薄而起。高亢,激昂,雄壯。跳動著生命的脈搏,勃發(fā)著青春的激情。 它發(fā)散著,升騰著,匯聚成時代的最強音,激蕩在中國精神的天空…… 哪里是第一個音符的起點? 岳麓山畔,湖南望城。 歷史的旋律在這里回響。 穿過一片漂亮的現(xiàn)代住宅區(qū),我們走進簡家塘的一座茅屋。 72年前的那個寒冬,當雷鋒在這里發(fā)出生命的第一聲啼哭,便陷入苦難的深淵。 相繼失去五位親人的他,7歲時,已是孤兒。 絕望中的苞蕾,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陽光雨露。 雷鋒怒放了! 曾擔任過望城縣委副書記的85歲的趙陽城,給我們回憶起他第一次見到雷鋒的場景——一個16歲的活潑少年,背著行李,蹦蹦跳跳穿過秋天的田野,歡笑著向他走來。 1958年秋天,在縣委當交通員的雷鋒報名去鞍鋼當工人,臨行前他想把原名“雷正興”改為“雷峰”,趙陽城和大伙兒商量:叫“雷鋒”更好一些——“到鞍鋼打沖鋒”。 趙陽城把雷鋒送到湘江碼頭。 湘江北去,少年遠足。依依不舍之余,趙陽城久久佇立在江邊,望著那遠去的背影,他怎會想到,“雷鋒”這個名字,將成為一個國家的永恒記憶?! 輕輕翻開雷鋒的日記,他的情感思緒觸手可及。 ——“深夜11點鐘了,天突然下起雨來了。建筑焦爐工地上,還散放著7200袋水泥。雨越下越大……我急忙跑到工地,用自己的被子,并脫下了衣服,搶著蓋在水泥上……回憶自己為國家、為黨做的一點點工作而高興?!?/span> ——“今天我從營口乘火車到兄弟部隊作報告,下車時,大北風刺骨地刮,地上蓋著一層雪……我見到一位老太太沒帶手套,兩手捂著嘴,口里吹一點熱氣溫手。我立即取下了自己的手套,送給了那位老太太。他老人家望著我,滿眼含著熱淚,半天說不出話來。一路上,我的手雖凍得像針扎一樣,心中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愉快?!?/span> …… 活著,人們以不同的方式詮釋著自己的生命價值。 有人在戰(zhàn)場上橫掃千軍,有人在商業(yè)王國中縱橫捭闔,有人在科技高峰叱咤風云。 雷鋒并沒有這樣的驚心動魄和波瀾壯闊,但他卻在一件件小事中,在平凡的道路上,尋找并找到了人生價值的終極目標,以短促而激越的音符,回答了那古老的重大命題—— “人為什么而活著?” 有限與無限,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這三組矛盾,一直困擾著人類。 從這個命題出發(fā),人們尋找的答案各不相同。 面對生命有限的困惑,蘇格拉底窮其一生認識自己,卻最終在墓碑上將“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留給了后人。薩特在圣·日耳曼大街咖啡館里,望著落日的余暉,把人生歸結(jié)為一個“煩”字。 雷鋒,一個普通的士兵,透徹地認識了自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他以22歲的短暫生命,解決了有限和無限這個哲學的基本問題。 毛澤東主席曾這樣評價這個普通的士兵:“我看過雷鋒日記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點哲學?!?/span> 一個普通的士兵以最樸素的認識,以最平凡的行動,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華。 “把自己當做啄木鳥吧!用辛勤而艱苦的勞動,為萬木除病滅害,使樹木長得挺拔參天……”他熱情謳歌著。 雷鋒燃起的生命燭光,照亮了中國精神的天空。 “人為什么而活著?” 為什么在許多思想家是苦澀的命題,卻被一個普通的年輕士兵釀成一壺甘醇? 難道說他比偉人們睿智?難道說他比哲人們高明?不,他只是找到了人生價值最佳坐標點,使他的人生擺脫了煩惱,充滿光明。他點燃了自己生命的火炬,在溫暖別人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的內(nèi)心。 他說:“我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我要在一切實際行動中貫徹。” 你渴了,他就是一碗水;你餓了,他就是一把糧;你心里要是感到了寒冷,他就是一團火,就是一縷陽光…… 他就是這樣以平凡現(xiàn)偉大,以小事鑄輝煌,以短暫固永恒,完美詮釋了有限與無限、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辨證關系。 正因為如此,雷鋒犧牲已有半個世紀,但其精神的主旋律,始終在中國精神的天空回蕩,引來無數(shù)人的仰視,引來無數(shù)人的傾聽,引來無數(shù)人的齊聲應和…… “人為什么而活著?” 雷鋒戰(zhàn)友喬安山說:“為了愛!……” 早春二月,遼寧撫順,雷鋒墓前。 紅領巾結(jié)隊去了又來。人們駐足墓前,獻上鮮花,注目行禮…… 一個七旬老人細心地擦拭著墓碑,仰望著雷鋒的雕像,思緒穿越著時空。 他就是雷鋒一輩子的戰(zhàn)友——喬安山。 50年前的那個上午,那輛13號車上,喬安山一個倒車,雷鋒倒在了被車擠斷的一根木桿下——從此,喬安山活在了對雷鋒的回憶里,活在了雷鋒精神的踐行中,活在了宣傳雷鋒精神的征途上。 “有人說我在為雷鋒活著,而我卻認為,是雷鋒讓我找到了活著的價值——把愛給大家,愛所有人。” 他不知疲倦地把雷鋒的生命價值講給學生聽,講給農(nóng)民聽,講給工人聽,講給干部聽。 雷鋒感動了眾人,眾人感動了他。 他給我們講起親歷的一件往事,熱淚盈眶: 那年他在武漢做報告時誤了飛機,滿頭大汗登機時,迎面一片惱怒的眼神。 機長趕忙解釋:“這是雷鋒生前戰(zhàn)友喬安山,他因為給小學生做雷鋒事跡報告耽誤了大家的行程?!?/span> 瞬間,那怒火熄滅了,乘客全體起立向他致意,客艙里響起熱烈的鼓掌聲…… 那是向雷鋒致敬的掌聲。 那是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雷鋒生命價值的禮贊。 “人為什么而活著?” 當代雷鋒郭明義說:“人活著,得干點有用的事兒。幫助別人改變命運,比啥都幸福!”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 1960年1月,鞍山火車站,時任鞍山軍分區(qū)副政委的余新元曾把一個鞍鋼青年——雷鋒送上了運兵的專列; 1977年1月11日,17年后,同是在鞍山火車站,余新元親手把另一個鞍鋼青年——郭明義送上了運兵的專列。 同樣的青澀年華,同樣曾代表各自的新兵群體宣誓,同樣當了運輸兵。 余新元何曾想到,他親手送上運兵專列的那兩個新兵,日后竟先后感動了中國的天空。 歷史的巧合如此神奇地變成了一個必然! 難道冥冥中人類真的存在一種感應,能在特定的時空對象中穿越傳導? “雷鋒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選擇,雷鋒的境界就是我的精神追求?!边@是郭明義的誓言。 他總問別人,還需要什么;他總想自己,還能再做什么。 在部隊,他做雷鋒標兵;在企業(yè),他是全國勞模;20年來,他義務獻血6萬多毫升。這些血至少能夠搶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2011年3月,郭明義開了微博。 到今天,粉絲人數(shù)超過600萬,影響力超過那些耀眼的明星。 像雷鋒一樣,從云層中射下來一束光線,讓人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片天空,一片可以讓你的心變得更遼闊、更明亮、更溫暖的天空。 “人為什么而活著?” --村官吳仁寶說,“老百姓過上富裕生活是我最大的幸?!?。 這樣的信念,讓他矢志不渝地帶領鄉(xiāng)親們將貧困不堪的華西村,締造為中國新農(nóng)村幸福生活的樣板。 --維修工人徐虎說,活著,就是奉獻,“你不奉獻我不奉獻誰來奉獻”? 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每日華燈初上,他放棄休息,背著工具包,騎著一輛破自行車,穿梭在上海那窄窄的街巷深處,給市民通馬桶、修電燈、換電線,溫暖著無數(shù)上海人的心房…… --楊善洲,一輩子的共產(chǎn)黨人,他說,活著就是“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 “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當官一場手空空,退休又鉆山溝溝;二十多年綠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場,創(chuàng)造資產(chǎn)幾個億,分文不取樂悠悠……” …… 還有什么比為他人的幸福燃燒自己,更能讓人超越生命的短暫與渺??? 還有什么比為人民的事業(yè)投入生命,更能讓人感受人生的遼闊與壯美? 這就是中國精神的天空! 西海固--也有這樣一片精神的天空。 那個晚上,顧皓卿和他的伙伴們帶著大山里的孩子,穿上厚重的棉衣,坐在山上相互依偎,仰望新月孤懸的天空,等待著一場流星雨的出現(xiàn)。 這幾個從復旦大學來支教的年輕人,曾在繁華喧鬧的大都市里陷入人生的迷茫,在這西北窮鄉(xiāng)僻壤中,在孩子們純真的眼睛里,卻尋找到生命的意義。 驀地,一顆流星劃破天際,孩子們驚喜地叫喊起來。流星越來越多,在無邊的天幕上夢幻般地拖著長尾,傾瀉而過,光華燦爛…… 生命的終結(jié)與生命的光華在同一時刻發(fā)生。 相對于浩瀚的宇宙,人的一生,何嘗不是一顆流星?但,即使是顆流星,也要把光華留給人間! 顧皓卿和他的同伴們沉浸在巨大的震撼中,內(nèi)心翻騰,淚水無法控制…… 康德說過:“最崇高和最令人敬畏的東西,是我們頭上的星空和內(nèi)心的道德法則。” 在中國精神的天空,雷鋒以他流星般的生命光彩,鑄就了人生的價值永恒: 在那里,如果雷鋒是太陽,那么就會有眾多的行星環(huán)繞運行; 在那里,如果雷鋒是月亮,便會有滿天繁星簇擁閃爍; 在那里,如果雷鋒是第一提琴手,那么喬安山、郭明義、楊善洲們便是他身邊的眾多樂手…… 在中國精神的天空,他們共同奏響雷鋒精神世紀的交響! 在中國精神的天空,他們生動詮釋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真諦! 在中國精神的天空,他們讓生命實現(xiàn)了永恒!
|